绿色钢铁承载减排希望

2025-09-10 15:36:39

919

蒂森克虏伯和萨尔茨吉特等钢铁制造商正致力于钢铁生产的去化石燃料化。但正如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巴斯蒂安·弗里恩与鲍里斯·卡科夫斯基在本文中所述,两个关键问题尚未解决:绿色钢铁是否存在市场?若存在,中欧是否掌握制胜筹码?

尽管面临能源危机与需求下滑,德国主要钢铁企业转型气候中性生产的决心丝毫未减。当前每生产一吨钢仍会排放1.5至1.9吨二氧化碳,使钢铁业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源之一。随着欧洲碳排放许可证成本持续攀升,转向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的需求愈发迫切。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径: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电弧炉;转向使用氢气的直接还原铁技术(H2-DRI);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CCS技术是否真正环保尚存争议,且目前实际应用案例稀少。第四种无需还原剂的直接铁电解法仍处于研发阶段。当前全球约30%的钢铁采用电弧炉生产,但此法需依赖废钢原料,美国小型钢厂尤多采用此技术。而德国及占全球产量半壁江山的中囯仍主要使用传统高炉。

绿色溢价难题

传统高炉通常使用天然气或煤炭(尤以中国为甚)加热铁矿石。H2-DRI工艺则利用绿氢将铁矿石还原为海绵铁(直接还原铁),再经电弧炉熔炼成钢。该技术除能改善碳足迹外,还可避免煤炭带来的磷硫杂质污染。
主要瓶颈在于:生产成本显著增高,且绿氢供应严重不足。据估算,全球钢铁业转型需消耗三倍于当前的电力,且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因此迄今全球绿色钢铁产量仅数吨,在年产量约18亿吨的钢铁市场中占比近乎为零。据不同测算,新技术投资与能源需求增长使每吨绿色钢铁成本增加100-500美元,仅少数客户愿承担20%-50%的溢价。
中国因能源成本较低,预期溢价仅为140美元,但买家每吨绿色钢铁的溢价承受力不超过20美元。欧洲需求相对旺盛,这亦源于预期中日益稀缺的碳排放许可证费用大幅上涨。汽车制造商需求尤为强劲——钢铁占车辆生产阶段碳排放的四分之一,豪华品牌更易将附加成本转嫁消费者。沃尔沃成为2021年全球首批绿色钢铁采购商;瑞典大瀑布电力、LKAB矿业与SSAB钢铁2017年即启动HYBRIT氢基直接还原铁项目;宝马与萨尔茨吉特达成合作,戴姆勒卡车和斯堪尼亚也计划采用绿色钢铁。

新供应链格局

建筑业作为钢铁最大消费领域,在某些项目中也可能增加绿色钢铁需求。这为公共开发商及其他注重可持续性的业主提供了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新途径。风电设备制造商(尤其海上风电)或可借此缓解对可再生能源初始碳排放高的质疑——单台海上风机的基础、塔筒和涡轮就需数百吨钢材。维斯塔斯宣布将为大瀑布与巴斯夫的北海风场提供"低碳排放钢"风机,使风场整体碳足迹降低16%。
可持续供应链压力驱动下,机械与设备工程领域亦可能增加绿色钢铁需求,但该行业支付溢价的意愿明显较低。##然而制造商能否满足需求仍存巨大不确定性:首先,德国本土生产绿氢成本极高,故已与他国签署大量进口协议,但因必要的进口、分销及处理基础设施尚处起步阶段,当前进口规模十分有限。其次H2-DRI工艺所需铁品位至少67%的高品质铁矿石,目前球矿形式供应量有限。高纯度球矿(低品位矿能效低下)主要来自巴西、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多数钢厂需将供应链从现用的62%品位烧结矿转向高品质直接还原用球矿,相关供应合同、采矿产能及物流体系尚未完善。废钢利用虽是替代方案,但其供应量同样不足。

谁将赢得竞赛?

第二大难题:经济疲软、能源价格高企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重创能源密集型钢铁行业。对部分制造商而言,生存已是首要问题,难有余力投入数十亿欧元研发新技术。即便获得补贴(参见文本框),这种生产运营中的转型仍是艰巨挑战。##最终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便一切顺利——获得充足绿色能源与绿氢、找到愿支付溢价的客户、完成未经全流程验证的新技术投资——是否还有其他市场具备更优越的绿色钢铁生产条件?
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局: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和中东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至少完成海绵铁生产,将其运至欧洲后用绿电驱动电弧炉加工。德国工业界虽担忧此场景会导致部分附加值流失,但总算有所保留。然而今年初乔治马里恩冶金厂大幅削减电弧炉产能的事例表明:电价过高已使绿色钢铁生产难以盈利。
来源: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

本资讯是由“中欧世界展会网”工作人员翻译整理,我们一家汇集全球展会时间地点资讯的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展位预定,参观服务,设计搭建等服务,欢迎您的来电:400-837-8606 (24小时)接听!